受氣候等不可控因素影響,今年我國的生豬養殖業遭受了重創,生豬出欄率大大降低,由于市面豬肉嚴重供應不足,豬肉價格也一路飆升,但人們對豬肉的需求并沒有因此而減少。 為了滿足國民的需求,我國緊急展開了一系列措施,除了發放大量庫存豬肉緩解燃眉之急以外,我國還擴大了海外豬肉的進口規模,據相關部門統計,在今年前三個季度里,我國進口的豬肉總量超過132萬噸,同比暴漲43%。 借此機會,不少豬肉供應商都擴大了對華豬肉供應,其中北美地區在9月26日-10月3日的一周內,就向中國市場供應了14.22萬噸豬肉,再次創下對華出口的記錄,而按照某些西方國家的尿性,在此情況下應該就要趁機抬高出口價了。 可北美豬價卻不升反降,打起了“低價牌”,他們第三季度提供的豬肉平均價格還不到每公斤6.6元人民幣,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只因中國還有“備胎”,在中國不斷加大進口多元化力度的背景下,我們的豬肉供應是有足夠保障的。 如今雖然中國對豬肉需求極大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但是我們并不缺乏豬肉供應商,除了巴西等我國傳統的豬肉進口大國之外,德國、俄羅斯等國也加快了對華出口豬肉的步伐。 這樣一來,主動權就掌握在了我們手中,那些供應國想要借機獅子大開口是行不通的,想要從中國市場獲取更多的利潤,就只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適當降低價格就是其中一種辦法,這也是為何北美豬肉在供應量大增的情況下,價格不升反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