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已近尾聲,目前國內小麥價格在前期大漲過后已趨于穩定,局部出現小幅下跌。面粉價格依舊維穩,麩皮價格延續下跌行情。從今年6月新麥上市以來,收購期間價格緩滿抬升,不溫不火,而從10月份開始,市場像是坐了一趟過山車,麥價急轉直上,一路上揚,好景不長,進入11月以來,價格卻偃旗息鼓,跌跌撞撞。歷經半年,新麥價格好似“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般朦朦朧朧,大家不禁發問:“這麥價今后到底發展成什么樣?”其實,只要把握住小麥市場的整體形勢,看清關鍵點,就不難“撥云見日”了。
一、麥價高位震蕩,持續上漲動力不足
11月初,部分地區麥價經升到了1.17-1.24元/斤價格高位,上周,麥價小幅回落,尤其是豫魯地區,麥價下跌明顯,基本在1.15-1.22元/斤徘徊,事實上,從6月份小麥上市以后,受小麥托市價格下調等影響,7、8、9月份價格同上年相比較低,基本在1.10-1.15元/斤波動,十一國慶節過后,麥價震蕩后開始上漲,平均每斤小麥上漲幅度在6分到1毛左右,逼近了政策性小麥“拍賣底價+出庫費+運輸費用”等合在一起的進廠價高位區域,繼續上漲的空間基本“一眼望到了頭”。
從小麥供應的大環境來看,主產區小麥價格前期上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前段時期小麥階段性供需偏緊,當前主產區小麥市場供需偏緊格局有所緩和,而國家最低收購價及拍賣底價相對穩定,不但讓種糧農民吃下“定心丸”,同時也為市場較為明顯的引導預期,尤其政策性小麥拍賣,使得市場小麥價格逐步向拍賣糧進廠成本靠攏。
據相關機構統計,國家小麥庫存仍有超7000多萬噸需要消化,持續進行的臨儲小麥拍賣也間接反映了庫存龐大的事實,而據統計機構數據顯示,2019/20年度新麥總產達1.34億噸,總消費1.235億噸,小麥節余量為1400萬噸,比2018年增加了869萬噸。數據說明,市場上小麥的供給總體是比較寬松的,所以小麥價格想要一直上漲并不具備條件。
二、漲不起的面粉,追不上的麥價
分析完了市場大環境,我們再來從生產企業的角度來看,眾所周知,近年來“麥強面弱”格局一直存在,前期上漲的小麥也并未帶動面粉價格有所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面粉加工企業近年來利潤普遍偏低,供大于需的供應環境使得面粉企業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由于前期小麥價格不斷走高,面粉企業原料成本增加,不得不提升面粉價格,然而下游經銷商接受程度低,走貨不暢,利潤受到擠壓,收購意愿不強,自然不愿意再繼續抬高價格。另一方面,目前離元旦、春節還有一段時間,部分面粉企業還未開始備貨,因此對整體行情拉動不大。
總的來說,國內小麥供需格局并沒有明顯改變,前期價格上漲只是階段性的供需調整不足,理論上并不能支撐持久的漲勢。在供需整體寬松且政策性糧持續拍賣的情況下,小麥市場并不缺糧,短期小麥市場仍將維穩趨弱,當然,由于政策穩定,“托底”效應明顯,麥價也很難出現大幅下跌。整體來看,預計小麥價格“上有頂、下有底”的箱體格局比較明顯,短期突破箱體的概率依舊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