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集中收購已經結束,國家臨儲小麥拍賣重啟。今年后期小麥市場與上年有所不同,市場供需同比寬松,加之對政策調整多持利空預期,利好因素匱乏,多數市場主體對四季度小麥行情看多仍然謹慎。
夏收以來,國內小麥市場購銷始終不溫不火,價格同比偏弱,基本圍繞最低收購價“軸心”波動,重心較上年同期大幅下移。市場監測顯示,截至9月底,全國主要糧食批發市場普通小麥交易均價為2285元/噸,較6月初下跌87元/噸,較上年同期下跌150元/噸。
夏收不溫不火麥價上行困難
市場人士形象地比喻:今年夏收小麥價格就像老牛拉破車一樣,在托市價附近顫顫巍巍、躑躅前行。截至9月底,華北地區制粉企業普通新小麥掛牌收購價2260~2330元/噸,蘇皖及河南南部2240~2300元/斤,主產區新麥收購價同比下降160~190元/噸。
優質小麥價格始終偏弱運行,行情走勢不僅遜色于普麥,而且優普價差降至近年新低。截至9月底,華北地區優質小麥平均收購價為2400元/噸,同比下降307元/噸;優普小麥價差112元/噸,同比下降138元/噸。
余糧同比充裕流通領域居多
截至9月2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6900.4萬噸,同比增加2086.5萬噸。其中,江蘇收購1243.3萬噸,同比增加224.2萬噸;安徽收購1041.4萬噸,同比增加510.3萬噸;河南收購1965.2萬噸,同比增加877.5萬噸;山東收購1091.4萬噸,同比增加209.3萬噸;湖北收購159.2萬噸,同比增加8.5萬噸;河北收購705.1萬噸,同比增加247.3萬噸。
市場預計,截至9月30日集中收購結束,六大主產區小麥收購總量應在7100萬噸左右,其中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量在2000萬噸左右。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年全國小麥產量13400萬噸,比2018年增加257萬噸。截至9月20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6818萬噸,占總產量的50.88%。以此推算,仍有大量糧源滯留于流通領域,主要分布在農戶、貿易商、糧庫及面粉廠手中。
臨儲仍處高位常規拍賣重啟
據了解,目前國家臨儲小麥(不含2019年產小麥)剩余庫存數量7100多萬噸。10月9日投放2014年至2018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300萬噸,其中江蘇56萬噸、安徽69萬噸、河南143萬噸、湖北15萬噸、山東9.2萬噸、河北8萬噸;同時投放2015年跨省移庫小麥30萬噸,其中山西9萬噸、陜西9萬噸、寧夏3萬噸、甘肅7萬噸、青海1萬噸。
由于今年各地新小麥質量較好,且價格不高,與當前臨儲小麥到廠價格尚有一定價差,拍賣小麥性價比不占優勢,市場將以消耗新麥為主,臨儲小麥成交率暫不會高。
政策預期利空支撐力度減弱
進入10月份后,國內小麥市場將進入政策調整敏感期。一方面,國家將公布下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另一方面,臨儲小麥銷售底價會否調整。估計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將延續,收購價格大幅調整的概率不會很大。小麥托市收購對麥市“筑底”效應明顯,而對市場的推漲作用相對有限。
為加快去庫存,近兩年多次下調臨儲小麥、跨省移庫小麥及進口小麥銷售底價。今年夏糧集中收購期間,專場銷售的2013年進口小麥銷售底價下調幅度達100~250元/噸。
據了解,當前可供面粉廠大量使用的最低收購價小麥中,存儲時間最長的是2014年產小麥,且2014年至2018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銷售底價相同。臨儲小麥恢復拍賣,一旦拍賣底價再次下調,勢必對小麥市場價格產生較大壓力。
據了解,今年1月至7月陳麥拍賣成交量不足400萬噸,去庫存較為緩慢。有市場人士指出,按這個速度銷售,如果后期國家拍賣底價不調整,臨儲庫存可能10年都消耗不完。當今形勢下,降價銷售是加快去庫存進程的惟一可行辦法。
貿易利潤收窄進口同比下降
9月底,美灣10月交貨的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FOB價格為213.9美元/噸,合人民幣1513元/噸;到中國口岸完稅后總成本約為2674元/噸,比去年同期漲163元/噸。
海關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進口小麥12萬噸,同比減少11.8%;1月至8月累計進口小麥210萬噸,同比減少5.3%。雖然1月至8月累計進口數量出現下降,但進口金額卻上漲7.1%,原因是國際麥價整體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