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豬價大漲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后,豬肉補貼、儲備豬肉或直接平抑生豬價格的舉措相繼在各地施行。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了消費者也安撫了人心,但干預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豬肉市場本身的調節。
非洲豬瘟到底帶走了多少豬?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今年8月后變得明朗。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年8月份全國豬肉供應偏緊,價格環比上漲23.1%,同比上漲46.7%。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發布,8月生豬存欄同比減少38.7%。一時間,豬肉價格翻倍式增長,“二師兄的肉比它師傅還貴”的段子在各地流行開來。
9月1日上午9點,南寧市的10個農貿市場內,開始在定點攤位上架銷售限價豬肉,限價肉按低于前10日市場平均價10%以上的價格銷售每位消費者每日購買不超過1公斤。隨后,南昌、鄭州、大連、福建、上海、濟南、西安等地相繼通過投放儲備肉或價格補貼的方式在各地市場進行定點定價定量豬肉銷售。
發改委也表示:為應對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今年4月份以來,全國已經有29個省份啟動了價補聯動機制,共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超過20億元。而補貼投放的對象主要為直接對接消費市場的養殖業下游。
一系列臨時干預措施展開,一場關于“豬肉地產式”調控行動正式開始。
為應對“兩節”帶來豬肉消費高峰,中央10天先后放出進口儲備凍肉30000噸,商務部也表示,為確保供應,中央跟地方會適時向市場投放凍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