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固然顯著,難點也依然突出。“保險+期貨”模式要在全國范圍內惠及更為廣泛的農民群體,還需要從更高層面進行統籌規劃。
披荊斬棘,4年的探索已經取得諸多成績;上下求索,“保險+期貨”必將結出更大碩果。
試點項目呈遍地開花之勢
始于2015年,“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已經走過了近4年時間。截至目前,相關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已經在玉米(1823, -10.00, -0.55%)、白糖(5507, -11.00, -0.20%)、天然橡膠(11470, -15.00, -0.13%)等10來個農產品種類上開展了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呈遍地開花之勢。
“保險+期貨”模式的誕生有其必然性,這是期貨公司專業優勢和保險公司渠道優勢的有機結合。
從保險端看,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常面臨天災威脅,農產品又常有價格波動,這可謂農民的兩大煩惱。防風險、降損失,保險業不可缺位。不過,巨災等危險因素也常給保險業經營帶來大幅波動,在“保險+期貨”模式中,期貨相當于保險的再保險,進一步分散風險。
從期貨端來看,其投資者大多是有套保需求、交割需求的企業和部分專業投資者,一般農戶顯然并非合適對象。保險的介入帶來革新。在“保險+期貨”模式中,農戶接觸到的是了解較多、相對熟悉的保險,其獲得的是保險保障。
2015年,大商所推動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首倡“保險+期貨”模式;2016年,大商所、鄭商所相繼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至今,“無論是從‘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覆蓋面、品種、質量看,還是從項目本身支持的金額看,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上海際豐投資管理有限責任經理王靖翔表示,這些試點打破了期貨業與保險業的壁壘,為期貨業引入全新的客戶群體,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進行了創新,意義深遠。
銀河期貨總經理助理郝剛表示,近年來,相關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在10來個農產品種類上開展了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并且逐漸形成了價格保險和收入保險兩類較為成熟的模式。在價格保障方面,目前已經開展了300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收入保障方面,相關試點項目也已有60多個。
2016年,“保險+期貨”保障模式首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且連續4年寫進該文件。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
業內人士指出,這表明前幾年的試點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積累了一定經驗,有望在更大范圍發揮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保險+期貨”模式仍然處于“試點”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生豬期貨尚在孕育之中
從無到有,從初次嘗試到逐步擴大,“保險+期貨”模式的成熟和推廣還需要不斷闖關,繼續創新模式,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難點。
2018年,人保財險大連市分公司和中投天琪期貨,聯合推出國內首個通過期貨市場保障生豬養殖戶凈收益的農業保險,同年11月份,大商所正式對外發布由太保產險浙江分公司申請定制的豬飼料成本指數,用于生豬飼料成本指數的開發,為生豬養殖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
南華資本“保險+期貨”業務負責人李章益表示,對于養殖戶來說,其最大的成本就是飼料成本,約占50%至70%,因此,豬飼料指數保險能較好轉移解決飼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王靖翔指出,豬飼料成本價格指數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觀反映出飼料端價格的變化。目前,豬飼料成本價格指數的保險費率約為1%-3%,若購買了豬飼料成本價格保險,飼料價格真實上漲,養殖戶可以鎖定一定的生產成本。不過,由于豬飼料價格的變動與生豬價格的變動有一定差異,豬飼料價格的變動由玉米與豆粕的價格變動決定,而生豬價格的變動往往以生豬的實際供需有關,單從豬飼料成本著手,難以完全覆蓋生豬生產的風險。
對于生豬期貨,業界寄予了厚望,也在熱切的期盼其正式推出。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畜牧品種和我國最大的農業品種,生豬期貨上市后,將在完善我國生豬價格形成機制、輔助產業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在“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中,還反映出一些較為突出的難點,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闖關解決。目前,期貨公司通過靈活的期權產品設計,保險公司通過無人機、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測產手段,交易所通過上市場內期權品種等方式,正在逐步降低保險成本。
從試點轉向常規業務
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對“保險+期貨”未來的發展業界人士充滿了期待。
王靖翔表示,任何商業模式的實踐與推廣都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經過4年的耕耘與發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初顯成效,規模日益擴大,越來越多主體參與進來,從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為農戶、合作社提供風險管理服務,到企業、商業運用更加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進行再融資與套保,從交易所支持、政府支持乃至農戶自繳、商業化運作,持續的創新必將開創更好的未來。
“未來3年至5年,‘保險+期貨’業務仍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有望從試點轉常規業務。”郝剛表示,隨著該模式的推進,可能會出現三方面變化:一是保費來源更加多元。保費從目前的交易所補貼為主,向政府補貼、農戶自繳、交易所適度參與相結合過渡,最終摸索出一條可持續可推廣的發展路徑;二是產品結構趨向標準化。經過幾年的產品創新,“保險+期貨”參與各方逐漸摸索出幾種性價比高、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期權結構和保險產品,而標準化也是試點轉常規并大面積推廣的重要前提;三是保險和期貨公司歸位盡責。現有模式下保險公司的“通道”角色會慢慢弱化,期貨公司價格“再保險”提供方的屬性會逐漸加強,雙方的結合也將更加靈活和緊密,針對不同品種、不同的價格變動趨勢分析、不同的風險偏好,保險公司會有更多的自主權,期貨公司的專業能力、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也會得到更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