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果自由”到“豬肉自由”,大半年以來,中國老百姓(73.000, 0.63, 0.87%)的“菜籃子”可謂幾經考驗。同時,這背后的產業動蕩和考驗也一點不亞于老百姓錢包的壓力。
中國每年要消費掉7億多頭豬,占全球豬肉消費的60%以上。作為全球豬肉消費第一大國,一旦鬧起“豬肉荒”,便不僅是民生大事,而且是產業大事。
很明顯,豬肉價格上漲是因為豬圈里的豬所剩不多,導致豬肉供需失衡。而對于生豬減少的原因,有說是因為受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有說是和國家近年的環保禁養有關,也有說和貨幣政策的寬松有關,還有說是是“豬周期”疊加因素的影響,原因固然不止一方,卻湊巧扎堆而來。
那么,在此輪“豬肉荒”背景下,產業正在發生什么變化?又該如何以生豬養殖產業,看清中國養殖業的未來走向?
誰說豬價只是一味上漲?不同地區漲跌互現!
非洲豬瘟到目前為止已經波及全國31個省份,預計全年豬肉減產將超過1000萬噸,對于豬肉產能已經引起了30%的波動,是“豬周期”引起波動的30倍。非洲豬瘟是導致豬肉上漲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非洲豬瘟自2018年8月份在我國發現之后,緊接著9月份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了特急明電:限制活豬的跨省調運。以至于2019年年初,四川、浙江、福建等省豬價飆升,而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豬價暴跌。豬肉像是實施了戶籍制,價格因省份而發生不同。
恒昌坤元資產投資總監莊錦興告訴《中外管理》:在沒有發生非洲豬瘟之前,全國通過統管調配進行調控豬肉價格,豬價除了會隨時節波動之外,在地域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2017年東北、華北與華南、江浙肉價只差1元錢)。而今年的豬肉價格開始出現南北懸殊等現象。
比如:東三省、河南、山東等地屬糧食產區,飼料供應充足,養豬有優勢,屬于豬肉生產區,生豬價格一度跌破了6元的成本價。廣東、浙江、上海,福建、四川、重慶等地豬肉消耗比較大,屬于豬肉銷售區,生豬價格一直保持在10元以上。
很顯然,“調運禁令”出臺后,產區有豬運不出去,當地又消耗不了,一時間出現了價格低谷,與銷區豬肉價格大漲形成了冰火差價。即便是在最近的大漲勢態下,產銷兩地區的生豬價格每公斤也有近6元的差價。
“調運禁令”對于產區養豬企業的補欄積極性有一定程度的挫傷。6月份產區生豬存欄環比下降9.4%、同比下降32.2%,這將導致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劇,豬肉價格有了持續上漲的潛力。
上海豬價為何受沖擊小?“冷鏈物流”已贏發展機會
仔細了解“調運禁令”就會發現,活豬禁止調運,但冷鮮肉、冷凍肉并沒有在禁令范圍內。所以,冷鏈流通有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莊錦興談道:“非洲豬瘟”不是短期問題,當務之急是提高檢驗檢疫要求,降低疾病傳播幾率。接下來通過冷鏈運輸進行豬肉供應是供需格外緊張的一線城市應對當前非洲豬瘟不得不考慮的替代模式。因為“調運禁令”之下大城市周圍的大型屠宰場面臨著無豬可屠的情況,而東三省、河南、山東等產區的屠宰場擠得近乎癱瘓。所以此次“非洲豬瘟”給山東、河南、東三省等產區一些肉類加工企業有了發展的機會,勢必會倒逼中國的肉類供應物流進行升級換代。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其豬肉供應90%以上是靠外部調運,而它在很早之前就和河南省簽署協議,建立了冷鏈運輸系統,保障豬肉的穩定供應,所以豬肉需求旺盛的上海此次在豬瘟事件中在初期受到的影響是非常小的,后期因產區供應下降,才導致價格上漲。
冷鏈物流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新鮮食品的需求,還能夠使食物在運輸途中盡量減少損失和浪費。近幾年,見縫插針的生鮮大潮帶動了冷鏈物流的發展時機。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專家委員楊達卿向《中外管理》表示:為保障豬肉穩定供應,需要多管齊下,把生豬運輸轉向肉品運輸,確實有利于降低疫情,穩定市場供應。因此對冷鏈運輸的要求是必要的。
但中國冷鏈市場發展并不成熟,既有需求側的問題,也有供給側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消費市場主體是偏價格敏感型的,這種需求導向造成冷鏈運輸需求叫好不叫座,缺乏買單支撐。但隨著中產階級壯大和消費升級的發展,需求側問題逐漸不再是問題。而從供給側看,目前專業冷鏈服務供給不足,門檻偏高,問題在資金和技術的雙重加持。隨著近兩年資本紛紛涌入冷鏈市場,冷鏈物流服務市場也在迎來好機遇。